新闻动态

公安部严则明:eID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 未来有望普及

“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必须具备两个原则。第一,真正做到识别作用是不能抵赖的;第二,要有效保护身份信息。”29日,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安中心党支部书记严则明在由北京公安局主办的第二届“4.29首都网络安全日”网络与信息安全博览会上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说到。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一直是近期人们都很关注的话题,在大家对大数据极力热捧之时,大数据的安全危机已经逐渐显露,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国内的网络远程身份验证普遍使用“关联对比”方法,即将用户输入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传到后台对个人信息的正确性进行比对来认定其身份。但这种方法很大的弊端就在于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采集个人信息的网络应用服务机构安全水平不一,个人信息大规模泄露的风险越来越高。

eID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芯片为载体、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因此,eID在权威性、安全性、普适性、私密性方面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严则明说。

据严则明介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投入建设的eID系统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的系统安全性审查及权威技术鉴定,并被公安部和国家密码管理局正式命名为“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所有eID的签发均由该系统提交全国人口库进行严格的身份审核,确保eID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且每个公民只能有1个与其真实身份唯一对应的eID。

严则明告诉记者,eID是一个芯片,可以搭载在任何一个银行卡、社保卡等卡片里,甚至可以制成手环戴在手上。今后,将由银行承接申请业务,再将录入的信息提交给公安部三所进行最终审核签发。申请成功后eID会提供一个一一对应的“公钥”和“私钥”,“私钥”发放给用户,公钥将由公安部三所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

另外,当把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放在读卡器或智能手机背面读取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购物,物流状况也一目了然。

未来eID有望普及

据了解,目前,该系统已经和工商银行、上海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达成协议。加载了eID的工商银行金融IC卡将在全国发行,迄今已在全国试点发行600万张。

eID还可提供广泛的网络服务,需要eID网络身份识别和安全服务的应用都可接入eID身份服务。严则明介绍,目前已经接入的线上应用有360手机助手、信达证券、百合网、法大大等多个领域。他说,三个月后eID将与部分企业合作,在医院挂号、银行、航班信息、手机支付、网游平台、网站实名认证上进行试点,试点一旦成功,将会有更广泛、更重大的应用出现。

来源:新华网

2015-04